close

以前常聽人說一個故事,後來才知道它的出處:就是汪曾祺的《歲朝清供》裡的小說《金冬心》.

金冬心就是金農,他是揚州八怪之一,八怪中他與鄭板橋最親密.

話說富紳程雪門請客,邀約金冬心陪客,席間行酒令,程雪門糊里糊塗弄了一句“柳絮飛來片片紅”的句子參與酒令,在席間被大家恥笑.

金冬心卻有本事臨時作完一首詩:廿四橋邊廿四風,憑欄猶憶舊江東,夕陽返照桃花渡,柳絮飛來片片紅.

一方面幫了富紳,一方面施展了才華,事後,程雪門送他一千兩銀子,供他買回十盆建蘭,同時也讓他罵了袁枚一句“斯文走狗”.

我們來談這首,一直被爭議的詩.

陳迪  詠廬山
尋幽弔古務躬親,莫聽詩家信口陳。峰嶺豈能生變化,瀑泉焉可落星辰。
已無柱國橫刀士,空有依山採菊人。此地終年雲縹緲,幾多面目未看真。

當我評論這首詩時,一開始,就說明"對於台灣人來說,對這首詩:只有看他的格律,章法,結構,和純粹的文學欣賞."畢竟.我對中國大陸,從1949年之後的歷史,不清楚,也沒興趣知道.奇怪的是,這個網站裡的一群人,馬上嚴詞批評,讓你覺得奇怪.當然經過接觸,你會發現:這些人,對文章的欣賞,就是已經先有己見,所以,沒有心思仔細的研究詩文,只是,一路找缺點.同時,將自己的看法,認為是真理.這種用譏諷,謾罵,來談詩詞,如何能讓當事人接受?只凸顯你的人品,和文化水平而已.

說到這首詩,它在整個擂台賽中,為何會脫穎而出,就是有自己的想法.一個文學創作,如果,只是看照片,看資料,來創作,它沒有意義.重要的是:你對它的感受.

我們看這首詩,一開始"尋幽弔古務躬親"這就是一種態度.就以登廬山來說,每個人感受會相同嗎?你一生中,登上廬山一百次,每次的感受都相同嗎?所以,後面接著為"務躬親"提出理由"莫聽詩家信口陳。峰嶺豈能生變化,瀑泉焉可落星辰。"

接著,他登上了廬山.他有自己的感受"已無柱國橫刀士,空有依山採菊人。".你覺得他寫的不對?那請問你?杜甫在安史之亂前寫的兩首詩,又是如何.

1.杜甫 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  唐玄宗天寶十一年(752年)"秦山忽破碎,涇渭不可求。俯視但一氣,焉能辨皇州。" 

2.杜甫  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(公元755年) "勸客駝蹄羹,霜橙壓香橘。朱門酒肉臭,路有凍死骨。"

范仲淹在北宋仁宗慶曆四年的治世時的岳陽樓記裡面,寫"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."他又意有何指?

至於最後"此地終年雲縹緲,幾多面目未看真。",那作者,和讀者,可以各自解說.

說到這首詩的評分,我給了6分.這群人,馬上說是給最高分,而特意忽略掉6(10).如果,你覺得有更好的參賽作品,是否拿出來大家欣賞評論一下?

如果是一首我非常滿意的作品,為何,我不給(7-9)分?

這首詩的缺點當然有.最大的問題,就是使用詞句過於"峻切".詩句中的"莫聽","信口陳","豈能","焉可","已無","空有".看來就是年輕人口氣.一個上了年紀的人,如果還是如此人生態度,那恐怕一生不順遂.

我們看過去,歷史上,孟浩然寫的詩句"不才明主棄",惹惱了唐明皇;而陶穀的"年年依樣畫葫蘆",和柳永的"奉旨填詞柳三變",都是同樣問題.

也許,作者該知道"詩貴和平,令人易曉,溫柔敦厚,詩之本教也."不該學晉文公,為了逼介之推出來為他所用,竟然用火攻的方式,活活將其母子燒死,留下千古罵名.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lian2021p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