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人,應該知道蘇東坡的故事.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八:「東坡先生省試《刑賞忠厚之至論》,有云:「臯陶為士,將殺人,臯陶曰殺之三,堯曰宥之三.」梅聖俞為小試官,得之,以示歐陽公.公曰:『此出何書? 』聖俞曰:『何須出處! 』公以為皆偶忘之,然亦大稱歎.初欲以為魁,終以此不果.及揭榜,見東坡姓名,始謂聖俞曰:『此郎必有所據,更恨吾輩不能記耳! 』及謁謝,首問之,東坡亦對曰:『何須出處! 』乃與聖俞語合.公賞其豪邁,太息不已. 」

之前,我依據歷史資料記載:劉邦被封為漢王後,他聽從張良的建議"明燒棧道",讓項羽對他放心.後來用韓信的計謀"暗渡陳倉",取得三秦.說"明燒棧道,暗渡陳倉."至於現在習慣說的"明修棧道,暗渡陳倉."經過檢查《史記*淮陰侯列傳》、《曹相國世家》以及《樊酈灌滕列傳》等記載所述,韓信兵出關中時並無"明修棧道“的描述,實際上應為樊噲、灌嬰等人率兵從祁山道佯攻隴西地區,韓信部從故道(又名陳倉道)奇襲陳倉,從而奪取了關中之地.

有趣的是 有詩友說:"明燒棧道"一是防止楚兵追襲,二是為了表面上向項羽表示臣服之意,兩者與後來的"暗渡陳倉"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,也就是說"明燒桟道"時,劉邦本人不存在"暗渡陳倉"之謀,把兩者直接用"明燒棧道,暗渡陳倉"來拉郎配,顯然不符合史實.你會看到,一個人對別人的文章不了解的反應.你仔細看過我前面的一段話,就是:劉邦先接受項羽的分封,接著叛變的歷史敘述.所以何來不符合史實?相反的,"明修棧道"一說,最早出自元代戲文,之前並無此記載.有趣的是,居然,有人做學問,採用元代戲文,同時大為讚賞.所以,對這些人來說,"三國演義"也成了史料.如此一來,這些人,將一些野史,或是鄉野奇談,或是民間插科打渾的遊戲文章,...,當作資料,也不足為奇了.

在過去,或是在現在的台灣.一個教授,終其一生,研究一位詩人的所有作品,還為其編年,如此一來,他討論起問題時,就不容易犯錯.對這些學者來說"要討論問題時,提出資料,一定要有所本,同時,這個依據,絕非毫無根據的資料.即使是筆記小說中的資料,也要研究清楚."這才是做學問的態度.用這種做學問的態度,來看現在一些人的評論文章,還真是貽笑大方.

我們來看一篇討論文章"從崔顥的《黃鶴樓》說到李白的《登金陵鳳凰台》"的結論

通過對這兩首詩的學習解析,我的收穫可真不少。
其一,說明崔顥不是卒於754年,而是在安史之亂之後,他不是河南開封人,而是河南洛陽人。
其二,《黃鶴樓》的原版應是敦煌莫高窟壁畫版本。
至於李白的打油詩大概也應該是“一腳踢翻黃鶴樓,兩把抓破鸚鵡洲。眼前有景寫不得,崔顥有詩在上頭。”原因嘛,以“黃鶴樓”“鸚鵡洲”的喻體用“踢翻”“抓破”更為準確,況且作為打油詩,“抓破”二字也更符合口頭之語。
其三,便是李白的這首詩準確地說應作於安史之亂後761年重返金陵時。

我們看他的論證

其一,說明崔顥不是卒於754年,而是在安史之亂之後,他不是河南開封人,而是河南洛陽人。

資料是這首崔顥   贈輕車

崔顥   贈輕車
悠悠遠行歸,經春涉長道。幽冀桑始青,洛陽蠶欲老。
憶昨戎馬地,別時心草草。烽火從北來(從此來),邊城閉常早。
平生少相遇,未得展懷抱。今日杯酒間,見君交情好。

1.-贈別:送別。唐.馬戴.下第寄友人詩:「年來御溝柳,贈別雨霏霏。」
2.輕車:輕車將軍的簡稱。南朝宋鮑照《代東武吟》:“後逐李輕車,追虜窮塞垣。” 錢振倫注:“《漢書》曰:' 李廣從弟蔡為郎,事武帝。 元朔中,為輕車將軍,擊右賢王,有功,卒封安樂侯。'” 北周庾信《反命河朔始入武州》詩:“輕車初逐李,定遠未隨班。”

再看詩文"悠悠遠行歸,經春涉長道。幽冀桑始青,洛陽蠶欲老。"如何翻譯不是"你從幽冀,經春涉長道遠行歸來,在你出發的時候是早春時節,桑樹還長的嫩芽,等到你千里跋涉來到洛陽時,農戶家裡養的蠶都長大了,快要吐絲結繭了."

就這樣一首詩,能夠證明"崔顥不是卒於754年,而是在安史之亂之後,他不是河南開封人,而是河南洛陽人。".

其二.

1.《黃鶴樓》的原版應是敦煌莫高窟壁畫版本。

所謂的版本,古代的人傳鈔時,難免會出錯.所謂"敦煌莫高窟壁畫版本",是當時的人收藏在洞穴中,流傳下來的遺物.如果是孤本,那就標準答案.否則要經過對照討論的研究.

韋莊(836─910),唐末五代時期詩人, 的《秦婦吟》.這首唐代最長的敘事詩,在誕生的當時,民間就廣有流傳,並被制為幛子懸掛,作者則被呼為“秦婦吟秀才”,與白居易曾被稱為“長恨歌主”並稱佳話.其風靡一世,盛況空前,曾盛傳一時.後人將它和《木蘭辭》,《孔雀東南飛》並稱為“樂府三絕”.然而,這首鉅作卻遭到厄運.韋莊晚年諱言《秦婦吟》,撰《家戒》自禁此詩,並向各處收回抄本,臨終還囑託家人不許掛《秦婦吟》幛子.其弟韋藹給他編定《浣花集》亦不收錄.致使宋元明清歷代徒知其名,不見其詩.直至近代,《秦婦吟》寫本才復出於敦煌石窟.被英國人斯坦因,和法國人伯希和,從敦煌莫高窟拿走的古寫經中,恰好收有《秦婦吟》.民國12年(1923),伯希和應王國維函請,抄錄巴黎圖書館所藏,天復五年(905)張龜寫本,及倫敦博物館所藏,梁貞明五年(919)安友盛寫本,兩種《秦婦吟》卷文,寄回中國.後又經王國維,和羅振玉,整理研究,國人才得以見到這首失傳了千餘年的歷史名作之全貌.那才能成為定論.

2. 至於李白的打油詩大概也應該是“一腳踢翻黃鶴樓,兩把抓破鸚鵡洲。眼前有景寫不得,崔顥有詩在上頭。”原因嘛,以“黃鶴樓”“鸚鵡洲”的喻體用“踢翻”“抓破”更為準確,況且作為打油詩,“抓破”二字也更符合口頭之語。

我們看,幾首詩,都能找到出處.

唐·杜甫   贈李白
秋來相顧尚飄蓬,未就丹砂媿葛洪.痛飲狂歌空度日,飛揚跋扈爲誰雄.

唐·李白 戲贈杜甫
題注:以下見《唐詩紀事
飯顆山頭逢杜甫,頂戴笠子日卓午.借問別來太瘦生,總爲從前作詩苦.

但是,"李白的打油詩"出處在哪裡?

再說,"以“黃鶴樓”“鸚鵡洲”的喻體用“踢翻”“抓破”更為準確,況且作為打油詩,“抓破”二字也更符合口頭之語。".你該查一查:這種口語,是唐朝人的口語嗎?至古以來,許多的話本,小說,戲曲,到現在流傳的網路文化,多少都是亂寫的.你要採用時,自然要查出他的出處來,而不是見獵心喜,隨便,一首詩,一闋詞,就拿來用,說這是某人的作品.

其三,便是李白的這首詩準確地說應作於安史之亂後761年重返金陵時。

我們說:詩詞的寫作,要用他們的語言.古人的詩詞語言,通常都是暗喻.所以,當他們填寫詩詞時,一般文人,一看,就知道他們在寫什麼;今天,你討論詩詞,寫翻案文章,用說文解字來討論詩,將崔顥和李白的兩首詩,牽扯到了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上,這真是做學問的奇蹟了.

今天,你要討論詩詞,就要懂得他們的暗喻.

唐·崔顥   黃鶴樓
昔人已乘黃鶴去,此地空餘黃鶴樓。黃鶴一去不復返,白雲千載空悠悠。
晴川歷歷漢陽樹,春草萋萋鸚鵡洲。日暮鄉關何處是,煙波江上使人愁。

唐·李白   登金陵鳳凰臺
鳳凰臺上鳳凰遊,鳳去臺空江自流。吳宮花草埋幽徑,晉代衣冠成古丘。
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鷺洲。總爲浮雲能蔽日,長安不見使人愁。

我們看

崔顥 黃鶴樓的前四句"昔人已乘黃鶴去,此地空餘黃鶴樓。黃鶴一去不復返,白雲千載空悠悠。"其中的"黃鶴",它的典故是什麼:《南齊書》卷十五〈州郡志下·郢州〉夏口城據黃鵠磯,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鵠過此上也.它的象徵意義是什麼:賢才,大才.唐 沈佺期 《黃鶴》詩“黃鶴佐丹鳳,不能羣白鷴.”或是,如這首詩代表的一去不返的事物.所以,我們知道:他認為,自己是一個擁有大才的人,但是不被朝廷看中,所以,也想學古代先人騎黃鶴遁世,但是,如今也無黃鶴鳥來接引了.

最後兩句"日暮鄉關何處是,煙波江上使人愁。"其中的"鄉關"是如何解釋?家鄉.故鄉.亦作鄉國鄉井.在古代,對這些在外為官的人來說,通常則是指國都所在.

唐·白居易  思往喜今
憶除司馬向江州,及此凡經十五秋。雖在簪裾從俗累,半尋山水是閑遊。
謫居終帶鄉關思領郡猶分邦國憂。爭似如今作賓客,都無一念到心頭。

所以,你可以說他想歸故鄉,但在古代,除非朝廷准你辭官,否則算是叛逃;再說,千百年來,許多知識份子想學陶淵明,但是卻是"桃花源裡可耕田。".所以,最後是"煙波江上使人愁。"作結.

李白 登金陵鳳凰臺的前四句"鳳凰臺上鳳凰遊,鳳去臺空江自流。吳宮花草埋幽徑,晉代衣冠成古丘。"其中的"鳳凰臺"它的典故是什麼:《六朝事跡》鳳臺山,宋元嘉中(南朝劉宋)鳳凰集於是山,乃築臺於山椒,以旌嘉瑞。在府城西南二里,今保寧寺是也。它的象徵意義是什麼:出現地位高貴或德才高尚的人,和天下太平的象徵.若逢太平盛世,就會有鳳凰飛來。古人還認為,君王如有仁德,就能感動天地,便會有珍異的東西出現,是吉祥的感應,稱為「瑞應」.但是,如今來這裡,卻看到"吳宮花草埋幽徑,晉代衣冠成古丘。"的景象.說明"祥瑞"不可靠.

最後兩句"總爲浮雲能蔽日,長安不見使人愁。"則是更簡單了.其中的"浮雲能蔽日"是如何解釋: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.後泛指小人當道,社會一片黑暗.漢·陸賈《新語·慎微》:“故邪臣之蔽賢,猶浮雲之障日月也。”.所以,他想進京勸諫皇帝:"祥瑞"不可靠.但是,被小人所阻.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lian2021po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